《学校环境与安全文化建设(上)》转载请注明来源:笔趣读bbiqudu.com
7.高职院校人文环境的建设
在社会对专业人才与综合性人才需求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的背景下,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建设也成为关注点之一。
环境是某项中心事物或活动对应而存在的,是所有外部相关因素和条件的总和,是变化发展的,那么,高职院校人文环境就是在高职院校这个特定的范围内,对应人文认知这一中心任务的一切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人文环境建设的依据
当代高职学生作为新世纪的主力军的重要成员,不仅需要掌握本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文知识缺失的主客体因素
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社会偏重人文教育,倡导培养“通才”。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君子不器”、即“允文允武”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然而在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短时高效的专才教育成为一种热门。
高职院校也在加速发展,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操作能力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关注。但是,在突出技术性、专业性、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的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却放松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放松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环境建设更是遭到了冷遇。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偏低,应该是说有其特定的的背景。一是社会对高职学生成才目标定位上的偏向与学校的应急心态。虽然国家要求高职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社会对此的看法却并不一样。民营企业是高职学生就业的主渠道,然而大多数企业主看重的是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对人文素质重视不够,认为其可有可无。
因而,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效率,也就一味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人文教育,认为人文化环境建设可有可无。二是学生自身认识存在一定问题。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学生生源素质相对较差,而且理科学生人数较多,人文学科知识基础较差,人文教学面临着诸多困难。
个体与整体的持续互动
高职院校人文环境的优化与开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协调,与贯彻科学发展观相一致,坚持整体性、自主性和持续性原则。
(1)整体性原则高职院校人文环境是一个多种要素构成的实体。这些要素包括学校教职员工集体与个人风貌、系别风尚、班级风气、寝室文化、各种社团组织活动、校园硬件设施、校园传媒等等内容。这些要素不仅密切联系,而且处在不断变化和扩展之中。因此,必须用整体性的眼光实现诸要素之间的最佳组合,以提高人文教育的效果。
学校的主要工作,诸如专业基础课、实践技能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人文学科课程教学,以及相关的消费文化、体育文化等等,也会对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建设产生影响,需要从总体上把握。尤其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人文学科,既是人文环境建设的支点,也是其动力之一。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头条书屋】《凡人:风雷灵根,娶妻陈巧倩》《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洞中避难所》《预支未来,修出个人间武圣!》《末日杂货铺[经营]》《在北宋当陪房》《我跟他不熟》《陛下重生后对我穷追不舍》【小紫书】
运动会指导小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读bbiqudu.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