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叉烧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读bbiqudu.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开春后天气逐渐暖和,就连怕冷,很少出门的婆婆婶婶们,也趁着天气好,拿着小马扎坐在村口白墙下晒太阳。
三三两两的,一边闲聊,一边清理毛线。
家里的小孩儿像田坎边的杂草,一没注意便疯长。
去年冬天还能穿上身的毛衣,等到今年冬天,肯定穿不下了。便赶紧拆了再织。
现在大家正互相帮着,将拆掉的毛线重新挽成毛线球。顺便商量着这次大约要织多大,向其他人取取经,免得自己估摸得不准,到时候家里小孩穿着小了。
偶尔旁边飘来话,也扭头过去接两句嘴,相当热闹。
苏奶奶也在中间,她坐在老闺蜜李太婆的旁边,笑着听大家说笑,一面做着手上的针线活。
周围大多拿着毛衣、毛线针,只有她手上是个原形绣框,上面固定着的确凉。
打翻在上面的染料,已经细细的清洗揉搓过,但依旧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迹。
像墨水泼翻在上面,洗得再用力,也没法变回原来的纯白。
但现在却被苏奶奶画腐朽为神奇,用浅灰、亮银的绣线,沿着印迹边缘细细绣上几针,原本脏兮兮的污迹,居然变成了山峦、流水。
层层叠叠,半隐半现,好像笼在清晨的白雾里,飘逸出尘。
原本谁都要惋惜一声“可惜”的废布,就这样被苏奶奶化腐朽为神奇,摇身一变成了漂亮的水墨画。
李太婆挨着苏奶奶坐,头快要靠放在老闺蜜的肩膀上,惊奇的看了半天后,这才依依不舍的收回视线,伸手摸了摸垂在一边的的确凉,啧啧称赞。
“这的确凉真好,又滑又软,夏天穿着肯定很凉快。”
顿了顿补充,“就是有点儿费水,不好洗。”
住在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在附近石头山打石头,等石头山的工作暂告一段落,便回来下地插秧,施肥除草。
总之每天都会带二两土回家。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